别名斑点病,褐点病、叶斑病和角斑病。在我国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多雨年份和管理粗放的葡萄园,特别是果实采收后忽视喷药防治病害的葡萄园,容易引起该病的大量发生。该病主要为害叶片,造成早期落叶,削弱树势,影响葡萄芽的分化和翌年产量。
一、症状
葡萄分大褐斑病和小褐斑病两种。病斑定型后,直径3—10毫米的叫大褐斑病。其症状随品种而异,在美州系统葡萄叶上,病斑呈不规则形或近圆形,中部黑褐色,外围黄褐色,边缘红褐色,背面暗褐色并长有黑褐色霉层, 后变赤褐色。病重时叶片许多病斑融合在一起,叶正面的病斑周缘清楚。反面的模糊,最初在植株的下部荫蔽处出现,随后病组织变黑而脆最后干枯破裂,早落;但在龙眼和甲州等品种上,病斑为圆形或三角形,中部有黑色圆形环纹,边缘褐色,最外层呈暗色湿润状。直径2-3毫米的为小褐斑病叶表面产生黄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圆形,斑点边缘色泽较深,暗褐色,中央部位则为茶褐色至灰褐色,病斑部位,叶背出现灰黑色霉层,有明显的粉状物。
二、病原
大褐斑病 Phaeoisariopsis vitis (Lev.) Sawada.,异名Cercospora viticala (Ces.) Sacc.分生孢子梗集结成束状,直立, 暗褐色,单个分生孢子梗大小92-225x2.8-4微米>有1-6个隔膜。老熟的分生孢子梗先端常有1-2个孢痕。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长棍棒状,微弯曲,基部稍膨大,上部渐狭小,有0-9个隔膜,褐色至暗褐色,大小12-64x3.2—6.8微米。
小褐斑病 Cercospora roseleri (Caff.) Sace.分生孢子梗较短,松散不集结成束,淡褐色。分生孢于长柱形,直或稍弯,有3-5个分隔,棕色。
三、发病特点
褐斑病病菌主要在落叶中越冬,该病菌分生孢子寿命长,也可在枝蔓表面附着越冬。来年春季越冬菌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从叶背气孔侵入,潜育期一般20天左右。北方多从6月份开始发病,在发病期间可反复出现再次侵染,7-9月份进入发病盛期。病害由植株下部叶片逐渐向下蔓延扩展。在江苏、浙江、上海有两次发病高峰,第一次在6月,第二次在8月。小褐斑病的发生与褐斑病相似。多雨地区和年份发病重,造成早期落叶, 管理粗放、树势衰弱、挂果负荷过大的果园都易发病。
四、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秋后彻底清扫落叶,以减少越冬菌源。葡萄生长期要增施有机肥料,促使树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及时排水,降低果园湿度;结合修剪检出病残枝,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结合防治黑痘病、炭疽病等,喷射0.5%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6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就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由于病害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以后逐渐向上蔓延。因此,第一、二次喷药要着重喷射植株下部的叶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