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黑痘病又叫疮痂病,俗称"乌眼病"该病是种植葡萄区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葡萄生长全过程都有发生。幼叶、嫩梢、幼果、卷须等均受害。是每年葡萄园中较早发生的一种病害。
一、症状
葡萄黑痘病主要侵染植株的幼嫩组织。叶片发病后,受害初期出现针头大小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色,并沿叶脉连串发生,直径1-4毫米。叶脉受害后,由于组织干枯,常使叶片扭曲、皱缩,甚至枯死。中央部分逐渐变为灰褐色,干燥时病斑自中央破裂穿孔,但病斑周缘仍保持紫褐色晕圈。严重感病部位以上枝梢枯死。果实发病之初产生圆形深褐色小点,以后扩大,直径可达2-5毫米,中部凹陷,呈灰白色,外部深褐色,周缘有紫褐色晕圈似"鸟眼"状。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染病的幼果小,色深绿,味酸质硬、畸形,病斑处有时开裂,失去食用价值。染病较晚的果粒,仍能长大,病斑凹陷不明显,但果味较酸。病斑小,只表现在果皮上,不深入果肉。
二、病原
该病由半知菌亚门痂圆孢属真菌所引起。无性时期:葡萄痂圆孢菌 (Sphaceloma ampelimum)。分生孢子梗极短,不分枝,紧密排在子座组织上;分生孢子单细胞,卵圆形或椭圆形。其有性世代为葡萄痂囊腔菌[Elsinae ampelina (de Bary) Shear],属子囊菌亚门,但极少见。
三、发病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病蔓、病梢和卷须中越冬,也能在病果和病叶中越冬。翌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在寄主表皮下蔓延,以后形成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重复侵染。该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菌的枝条和苗木。组织幼嫩时发病最重,多雨高湿的气候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肥料不足树势衰弱等均易发病。
四、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主要栽培的巨峰品种,即属中抗黑痘病。苗木定植前最好进行消毒处理。用3-5%的硫酸铜溶液或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溶液浸泡3-5分钟即可。
(2)加强田间管理冬季结合修剪彻底剪除病枝、病果,剥除老蔓上的枯皮,以及果园中的枯枝、落叶、烂果等,集中烧毁。可以消灭来自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合理施肥施足有机肥,追肥应使用含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全肥;做好排涝措施,防止果园积水;及时锄草、摘梢、绑蔓,使其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温度。
(3)注意检疫苗木外引苗木、插条要及时进行消毒。一般在栽植或扦插前用3度石硫合剂或10%硫酸亚铁1%加粗硫酸浸条或喷布均能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4)化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