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发生与危害
葡萄粉蚧属于同翅目,蚧总科,粉蚧属,又名康氏粉蚧。葡萄产区局部有发生,该虫是葡萄卷叶病毒的有效传播途径。以成虫和若虫在老蔓翘皮下及地面的细根上刺吸汁液进行为害,使被害处形成大小不等的丘状突起。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向新梢上转移,嫩枝,果梗等被害后表面粗糙不平,并分泌一层白色粘质物,易招蚂蚁和黑色霉菌侵害,使上述部位及至果皮呈现棕色,油腻煤污,雨水冲洗不掉,严重影响果实外观和品质,降低商品价值。受害严重的植株,生长衰弱,产量大减。
二、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4.5-5.0毫米,体宽2.5-3.0毫米,椭圆形,身体表面覆盖一层白色蜡层,身体为淡紫色,体缘有17对蜡毛,以最末1对最长。
三、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3代,以卵在根颈部越冬。在句容丘陵地区于翌年4月中旬开始孵化,第一代若虫在近地面的细根和萌蘖枝的地下幼嫩部分为害,产生小瘤状突起,上面布满许多白粉,若虫经过40左右天变为成虫。6月初开始产卵,卵期约10天,6月上、中旬孵化为第二代若虫,7月下旬第二代成虫转移到老蔓翘皮下和地下根颈附近产卵,并分泌蜡丝将卵包被,卵期8-10天,雄虫卵孵化后,经10-15天,达2龄后做白色长茧化蛹,然后羽化。8月上旬三代若虫出现,到10月上、中旬,成虫产卵越冬。
四、防治方法
(1)早春葡萄萌芽前,彻底刮除枝蔓上地老翘皮,消灭越冬虫卵。
(2)在6月份第二代若虫期,使用药剂防治。因葡萄粉蚧虫体表面有层蜡质,喷药时,在药液中加入少量粘着剂,可提高药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