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是一种低温高湿型病害,当温度高于15度、湿度持续85%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在国外有称灰霉病为“双十五病害”,即在有病原孢子存在且相对湿度在85%以上的环境条件下,只要温度稳定在15度以上保持15小时,灰霉病菌孢子就可以完成侵染。因此,种植户要关注自己大棚内的小气候环境,尤其关注棚内温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环境(主要是降低棚内湿度)。
一、发病症状
草莓灰霉病主要为害花、叶和果实,也侵害叶片和叶柄。花器染病,初在花萼上现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近圆形至不定形红褐色斑,并由花萼延及子房及幼果,终至幼果湿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
二、传播方式
病菌孢子可以通过气孔、水孔、叶片毛状体及果实的表皮直接侵入到寄主组织内部进行侵染。另研究表明,灰霉病菌极易通过农事操作造成伤口(如摘除老叶、疏花、疏果)、昆虫为害等造成的微伤口中快速侵染。
三、防治方法
灰霉病极易产生抗药性,最直观的就是打了很多药,没用,控制不住。目前生产上主要应用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N-苯基氨基甲酸脂类(如乙霉威)、苯氨基嘧啶类(如嘧霉胺、嘧菌环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二甲酰亚胺类(如腐霉利、异菌脲、菌核净)等药剂,这些药剂的作用位点单一,频繁使用极易产生抗药性。
镇江农业科学研究院多年持续对全省草莓灰病菌种群的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多菌灵、嘧霉胺、嘧菌环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普遍达到70%以上,有些地区的抗药性甚至达到100%。抗药性一旦产生,加大药剂用量和次数也无济于事。目前生产主打药剂啶酰菌胺、吡噻菌胺、氟吡菌酰胺等药剂的抗药性近几年也在慢慢增加,有些地区啶酰菌胺的抗药性已达到42%以上。
为了有效防控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和绿色安全生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有条件的种植户(如高架无菌基质栽培)可全程使用,如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QST713,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生防活菌制,或用多抗霉素,丁子香酚,丁子.香芹酚等生物药剂。
(2)500g/L氟吡菌酰胺.嘧霉胺(露娜清),啶酰菌胺,咯菌腈,环酰菌胺和嘧菌环胺等化学药剂轮换交替使用。
四、注意事项
1、即时清除棚室残花、病果,且一定要带出大棚集中处理,不可随地丢弃。
2、加强田间管理,最好把大棚内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
3、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菌剂应交替使用。
4、花期用高效低毒农药前一定要把商品果摘尽,严格控制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保证食品安全。
5、在您不知道生防活菌剂和化学农药的相容性时,生防活菌制剂和化学杀菌剂不建议同时混用,也不要交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