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病是草莓的主要病害,一旦发病就会迅速蔓延,很难根治。发病率5%~12%,重发年份高达20%~35%。轻病株结果很少,品质差商品价值低。
一、症状
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初期仅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呈波状产生畸形叶,致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 1~2片畸形或变狭小硬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最后全株枯死。受害轻的病株症状有时会消失,而被害株的根冠部、叶柄、果梗维管束都变成褐色至黑褐色。根部变褐后纵剖镜检可见长的菌丝。轻病株结果减少,果实不能正常膨大,品质变劣和减产,匍匐茎明显减少。枯萎与黄萎近似,但枯萎心叶黄化,卷缩或畸形,且主要发生在高温期。
二、病原
病原为尖镰孢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ium Schl.f.sp.fragariae Winks et Willam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弯曲,2~5个隔膜,多数为3个隔膜,基部具足细胞。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形,无色,单孢或双孢。厚垣孢子球形,多数单孢,平滑或皱缩,顶生或间生。
三、发病特点
该病通过病株和病土传播。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在未腐熟的带菌肥料及种子上越冬。病菌在病株分苗时进行传播蔓延,当草莓移栽时厚垣孢子发芽,病菌从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在根茎维管束内进行繁殖、生长发育,形成小型分生孢子,并在导管中移动、增殖,通过堵塞维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坏植株正常输导机能而引起萎蔫。连作或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
四、防治
(1)检疫:建立无病繁育区或田,再选择无病株苗作母苗进行繁育。(2)农业防治:种植时发现根发黑的病苗要挑选出来集中烧毁。实施水旱轮作,种在山上或旱地的草莓也要与其它旱作物轮作。(3)药剂防治。目前没有很好的化学药剂,结合高温消毒后,加有益生防微生物,如木霉菌(棘孢木霉、哈茨木霉)、寡雄腐霉、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等。最近韩国报道用B.velezensis灌根处理防治有一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