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发生与危害
成虫、若虫均在土中活动,取食播下的种子、幼芽或将幼苗咬断致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由于蝼蛄的活动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苗根脱离土壤,致使幼苗因失水而枯死,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0~35mm,体黄褐色,前足为开掘足,腿节下缘平直,后足胫节内上方有刺3~4个或更多。前翅短,后翅长,伸出腹部末端如尾状。腹部近纺锤形。卵椭圆形,初产时长约2.8mm,宽约1.5mm,孵化前长约4mm,宽约3.2m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呈暗紫色。若虫共8~9龄,初孵时长约 4mm,乳白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末龄若虫体长约25mm。
三、发生规律
在华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北地区约2年发生1代。以成、若虫在土中越冬。成虫有趋光性,飞翔能力弱。新羽化的成虫当年不交配,为害一段时间后即进入越冬状态,次年才开始交配产卵。产卵少则数十粒,多则上千粒,平均300~400粒。初孵若虫3~6天后分散为害。
四、防治
1.农业防治。冬春季节耕翻土地,毁坏蝼蛄窝室,冻死越冬蝼蛄。
2.物理防治。在成虫盛发期设置黑光灯诱杀,尤其在温度高、天气闷热、无风的夜晚诱杀效果好。
3.药剂防治。
|